学院新闻
“法里德·丁·阿塔尔诗歌中的‘惊奇’(ta‘ajjub)与‘意义’(ma‘nā)”讲座顺利举办
2025-05-12
2025年5月9日上午,哈佛大学近东语言与文明系助理教授尼古拉斯·博伊斯顿博士(Dr. Nicholas Boylston)在线上为北京大学师生做了主题为“法里德·丁·阿塔尔诗歌中的‘惊奇’(ta‘ajjub)与‘意义’(ma‘nā)”的讲座。本次讲座是“印度洋地区多元文明”海外学者讲座系列之一,由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、北京大学伊朗文化研究所和九州官方网站,九州jiuzhou(中国)主办,九州官方网站,九州jiuzhou(中国)西亚系承办。讲座由九州官方网站,九州jiuzhou(中国)西亚系讲师沈一鸣主持,西亚系教授王一丹、长聘副教授时光、长聘副教授刘英军与谈。到场的还有波斯语专业本科生,以及来自北京大学中文系、历史学系和经济学院等院系的师生。
讲座海报
沈一鸣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博伊斯顿博士的学术背景与研究方向,并对他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。博伊斯顿博士随后对北京大学的邀请表达了诚挚感谢,并介绍本次讲座将围绕三个部分展开:背景介绍、文本导读以及问答交流。
博伊斯顿博士讲座
讲座伊始,博伊斯顿博士从苏非主义的核心概念切入,并进一步介绍了波斯著名苏非诗人阿塔尔(约1145-约1221)及其代表作品。他指出,阿塔尔因长诗《百鸟朝凤》( Manṭiq-uṭ-Ṭayr )被广泛改编为戏剧、影视与舞蹈等作品,因而在学术界内外均享有广泛声誉。他强调阿塔尔是首位以抒情诗体(ghazal)抒写苏非主义思想的波斯诗人,并就该体裁的起源、形式与内容进行了简要介绍。
在进入文本导读之前,博伊斯顿博士首先概述了学界关于阿塔尔作品的四种主要研究路径,分别为引文归类与评注(quotation, classification, commentary),比较研究(comparison),欧美文学与社会学理论(Euro-American literary and social theory),以及阿拉伯-波斯文学理论(Arabo-Persian literary theory)。他指出,自己的研究路径主要是结合阿拉伯-波斯古典文学与神秘主义哲学的研究方法对阿塔尔作品做文本解读。通过对阿塔尔作品文本的细致导读,博伊斯顿博士聚焦于文本中“惊奇”(ta‘ajjub)与“意义”( ma ʿ nā )两个核心概念的阐释和运用,结合相关文本和前人著述对其内涵作出深入诠释,并明确区分了苏非学者和文学理论家的不同阐释策略。
最后,博伊斯顿博士指出,他正尝试借助阿拉伯-波斯文学理论进一步探究阿塔尔作品,但他也强调,理论不应被机械套用,而应积极、灵活地借用合适的理论对文本进行更深层阐释。
王一丹教授发言
在提问环节,多位与谈人及听众就博伊斯顿博士的讲座内容踊跃发言,提出诸多引人深思的问题,主讲人逐一细致作答。讲座在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。
文/李霂祺
图/闫怡辰